申论大作文的开头与结尾,是阅卷者最先与最后关注的“黄金区域”,直接影响分数档位。好的开头能快速点题、吸引目光,结尾则需升华主题、余韵悠长。观鲁公考将从开头引入技巧与结尾收束策略两方面,为考生提供可复制的写作方法。
申论开头需在3-5句话内完成“背景引入—问题点明—观点亮出”的三级跳。
背景引入可结合材料中的政策、社会现象或数据,例如写“基层治理”主题时,可引用“全国社区工作者队伍已超500万人”的数据,既体现时效性,又暗示话题重要性。问题点明需精准聚焦材料核心矛盾,如“但部分社区存在‘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’的权责失衡现象”。观点亮出则需用判断句或对策句明确立场,例如“唯有理顺权责关系,才能激活基层治理‘神经末梢’”。
避免两种误区:一是空喊口号,如“基层治理至关重要”;二是复述材料,直接照搬原文案例。可尝试“现象+危害+观点”结构,例如:“智慧养老平台覆盖率逐年提升,但‘重建设轻运营’导致30%设备闲置(现象),不仅浪费公共资源,更让老年人‘数字鸿沟’加剧(危害),因此需建立全周期管理机制(观点)。”
结尾需完成“回扣主题—价值升华—适度展望”的闭环。
回扣主题需简洁,用1-2句话呼应开头观点,例如开头提“基层治理需权责明晰”,结尾可写“权责清晰的基层治理体系,是社会稳定的基石”。价值升华可引用政策金句、名言或比喻,如引用“治大国如烹小鲜”强调精细化管理,或用“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‘最后一公里’,更是服务群众的‘最先一公里’”增强文采。适度展望需立足现实,例如“当每一个社区都能实现‘小事不出网格,大事不出街道’,则国家治理现代化图景可期”。
避免两种错误:一是口号化,如“让我们共同努力,建设美好社会”;二是过度拔高,脱离材料空谈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”。可尝试“对策+意义”结构,例如:“完善基层考核机制(对策),既能减轻社区负担,又能让群众真正感受到‘家门口的幸福’(意义)。”
申论大作文的开头与结尾,本质是“精准表达”与“情感共鸣”的结合。开头需像利刃破题,直击核心;结尾应如钟声回荡,发人深省。观鲁公考相信考生可通过模仿优秀范文、积累政策金句、刻意练习不同结构,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。毕竟,好的开始与结束,是文章成功的一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