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对策总被扣"不切实际"分?

观鲁公考
2025-08-26

山东公考申论作答中,对策题是考察考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核心题型,但不少考生明明写满对策,却常因“不切实际” 被大幅扣分。观鲁公考将从对策脱离实际的根源出发,拆解三个核心问题,并给出针对性改进方法,帮助考生写出贴合山东考情、符合实际场景的高质量对策,避免无谓失分。


一、脱离本地实际:忽视山东地域特性与政策导向


对策“不切实际” 的首要问题是脱离山东本地语境。部分考生作答时习惯套用通用模板,未结合山东的地域特点与政策重点:例如在 “乡村振兴” 类对策题中,仅笼统提及 “发展特色产业”,却未具体结合山东的农业优势(如寿光蔬菜、烟台苹果等区域品牌)、海洋经济资源,或忽视 “乡村振兴齐鲁样板” 的省级政策导向;在 “基层治理” 题中,未考虑山东 “网格化管理 + 志愿服务” 的基层工作特色,提出的对策与本地实际工作脱节。改进需紧扣山东实际,答题前先联想山东近年重点工作(如新旧动能转换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),让对策贴合本地政策与资源禀赋。


二、偏离题干场景:对策与问题场景脱节


对策“悬浮” 的另一原因是未紧扣题干设定的具体场景。很多考生作答时仅围绕 “问题” 泛泛提对策,却忽略题干中的场景细节:比如题干明确 “某乡镇存在农产品销路窄、农户缺乏电商技能” 的问题,若仅提出 “加强电商培训”,未考虑乡镇农户的接受能力(如是否需要线下实操教学、是否需联合本地供销社搭建电商平台);再如面对 “社区老年人智能设备使用困难” 的场景,只说 “开展培训”,未结合社区老年群体的时间特点(如避开农忙或日常家务时段)、学习节奏(如分批次、手把手教学)。答题时需先精准拆解题干场景,明确问题发生的地点、人群、现有条件,让对策与场景高度匹配。


三、缺乏落地细节:对策无执行主体与操作步骤


“不切实际” 的关键扣分点在于对策缺乏落地性细节。部分考生的对策停留在 “喊口号” 层面,没有明确的执行主体与操作流程:例如针对 “城市交通拥堵” 问题,仅提出 “完善交通设施”,未说明由哪个部门负责(如住建局、交通局)、具体措施(如增设过街天桥、优化路口信号灯配时)、推进步骤(如先调研拥堵高发路段、再制定改造方案);在 “就业帮扶” 题中,只写 “促进就业”,未提及如何对接企业(如人社部门组织专场招聘会)、如何提供技能培训(如联合本地职业院校开展定向培训)。改进需遵循 “主体 + 措施 + 步骤” 逻辑,让每一条对策都明确 “谁来做、做什么、怎么做”,避免空泛表述。

为什么对策总被扣"不切实际"分?


对策题的核心是“解决实际问题”,“不切实际” 的本质是未站在公务员视角思考问题。观鲁公考始终聚焦山东公考的命题特点与作答需求,通过拆解贴合本地实际的答题方法,帮助考生跳出模板化思维,写出既有针对性又具落地性的对策,切实提升申论作答分数,助力考生在山东公考中脱颖而出。
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