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公考的论述题中,辩证分析是常用方法,但稍不注意就可能沦为“骑墙派”,让观点失去说服力。观鲁公考为大家分享避免这种情况的实用方法。
辩证分析的前提是有清晰的核心论点。在动笔前,需明确自己对问题的主要立场,比如讨论“技术发展的利弊”,若核心论点是 “技术发展利大于弊,应积极引导”,就要围绕这一主线展开。论述时,先划定边界,说明分析的是技术在当前社会阶段的影响,而非所有历史时期,避免因范围模糊导致观点摇摆。对反面观点的分析,要服务于强化核心论点,比如承认技术带来的隐私问题,最终落脚到如何通过规范减少弊端,而非单纯平衡利弊。
辩证分析不是正反观点的简单叠加,而是要区分主次。以“传统产业转型” 为例,既要看到转型的阵痛,如短期失业增加,更要强调转型对产业升级、长期就业质量提升的决定性作用。在篇幅分配上,对主要观点的论述要更充分,用具体场景支撑,比如列举传统制造业通过智能化提高效率的案例;对次要方面的分析点到为止,说明其存在但不影响整体判断。通过详略安排,让读者明确论述的重心所在。
论据是防止论述“骑墙” 的关键。选择与核心论点高度相关的论据,如政策文件、典型案例、权威观点等,形成完整逻辑链。讨论 “基层治理创新” 时,若支持 “数字化治理是重要方向”,可引用某地通过政务 APP 提高办事效率的实例,同时分析部分地区推行中的形式主义问题,指出这是执行偏差而非方向错误,并用 “技术工具需与基层实际结合” 的观点加以修正,让论述既全面又不偏离主线。
掌握这些方法,能让辩证分析既有深度又立场鲜明。观鲁公考相信,通过刻意练习,考生能在论述中避免“骑墙”,写出逻辑严谨、观点明确的答案,在考试中脱颖而出。